- 共:141条
-
芒种之“忙”,不仅忙于“种”,更是忙在“收”。在济南市长清区张夏街道,芒种时节不止收获小麦,还有千年传承的张夏御杏。6月5日临近中午,白花花的太阳高悬头顶。在张夏万亩杏林核心区焦台村村口,韩绪兰守在她的御杏销售摊位前。“客户一张嘴就要50箱,而且愿意出高价。”说起最近没少接到客户订单,韩绪兰喜上眉梢。据记者了解,以御杏为代表的张夏“杏福”产业,每年杏果产量达3000多万斤,创造产值上亿元。虽然春寒对御杏生产造成一定影响,但今年销售价格与行情都非常好,村民们这一季的“御杏饭”吃得格外香。焦台村里“老果树”韩绪兰今年61岁,家里现有杏树上千棵;单按数量算的话,在焦台村中能排进前十名。在整个张夏街道,目前杏树种植涉及张夏御杏、红荷包、金太阳、荷兰香蜜、胭脂红等近10个品种,但源头终归在御杏。张夏御杏,亦即张夏玉杏。根据长清区政府网站信息:张夏御杏的栽培历史已有2600多年,从汉武帝到清朝末代皇帝,一直被列为宫廷贡品;上世纪50年代初,就出口到国外。今天,当地现存最年长的御杏老果树,树龄有260多年,长在焦台村。在该村东南葡萄湾畔,曾有四五棵御杏老果树。据说它们所结的杏果,就是当年进贡给清乾隆皇帝的。“如今的御杏品种,就分生自那几棵老果树。”焦台村党支部书记陈承志介绍,焦台村中树龄超过200年的御杏树现有108棵。焦台村位于黄家峪的山谷之中,山前岭后为白沙土质土壤,很适合杏树生长;村庄东南山泉汇流形成葡萄湾水库。独特的环境,造就独特的御杏。陈承志说:“御杏移栽到张夏黄家峪之外,往往结杏少,口感也不行。”对此,焦台隔壁的纸坊村杏树种植齐涛也深以为然。他还提到,焦台村发展杏树种植“搞得早”。是的,焦台自古有杏林,改革开放后扩大杏树种植则始于1984年。山上只要有土的地方,焦台人就种上杏树。如今,家家户户种杏树,坡上道边尽是杏林。目前,张夏街道杏树种植面积1.2万亩,杏林主要分布在焦台、纸坊、桃园、娄峪等20多个村庄。其中,焦台村杏园面积超过4000亩,不愧为张夏御杏核心区。“给再多钱也不卖”5月底的时候,有位济南的老先生跟韩绪兰联系要精品御杏20箱,说是帮北京的商业伙伴预定的。“每箱40元,还给了订金。”她说,隔天另一位客户也想要品质最好的一级御杏,而且一次性要50箱,愿意出价50元/箱。当时,韩绪兰给对方的回答是:人家预定的这些杏,每箱给俺100块钱也不卖。6月2日,济南这位老先生陪着北京的朋友,来到了焦台村。看到个头硕大、浑圆端庄的橙黄杏果,二人禁不住夸道:“嚯,这么漂亮啊!”及至听说韩绪兰拒绝了别人出的高价,他们更是连连点赞。老先生还特意追加了6箱普通御杏,以表感谢。韩绪兰说,应下的事儿,不能失约,老先生表示,明年还来找你!出高价但被拒绝的那位客户,最终还是从韩绪兰家买的御杏。“树上的杏一下子熟不了那么多,得等我信儿。”韩绪兰为了保险起见,还请这位客户先到果园里看一看,相中了再谈。对方一看,当即拍板:“大姐,就买你家的!我等你电话。”不过,韩绪兰并没有以所谓的高价出售这批御杏,而是按正常价格收的钱。“说多少就是多少,做买卖不能见钱眼开。”韩绪兰相信,眼皮子浅,走不远。把杏果卖出去有时是需要些小技巧,但真诚踏实才是正道。对此,同村村民王登虎感同身受。每年御杏采摘季,一些固定客户会找他下订单。“人家找咱要精品御杏,咱就一个一个进行挑选。”王登虎说,“一定要保证质量,对得起千年御杏的名号。”“吓人一跳”有故事说到销售技巧,韩绪兰的确是把好手。在焦台村,既有百年以上的张夏御杏“老果树”,也不乏树龄40余年的老树。老树结的杏果会得一种“皮肤病”,表皮带疤,虽然好吃,但卖相不好。韩绪兰承包的老树有七八棵,她就以不错的价格把表皮带疤的御杏都卖出去了。“有个小伙子来游玩,我就让他尝尝咱的老树御杏。他一尝,打了个趔趄,吓我一跳。”韩绪兰笑着说,小伙子当时就来一句——怎么这么甜啊!后来,韩绪兰经常把这个故事讲给其他游客听,不信没关系,现场品尝。结果,她家表皮带疤的御杏很快就销售一空,反倒是卖相好的杏果“拖了后腿”。货卖识家,带疤御杏也能卖到每斤两三块钱。而品相好、个头大的张夏御杏,作为馈赠亲朋的时令鲜果,每箱6斤多,能卖到40元。这种行情,在去年是不敢想像的。村民王峰自己种杏树,也代收代销杏果。他说,品质最好的张夏御杏1只杏果就有3两多重,自然很抢手。“特别是今年,御杏价格比去年涨了50%。”王峰觉得,虽然春寒多少影响到了产量,但价格方面找补回来更多。“御杏是咱们黄家峪这一带乡亲们的致富果,在焦台村尤其如此。”陈承志介绍,单纯依靠杏果销售,挣钱多的户家年收入在四五万元。而焦台村每年村民卖杏果的收入,在400万元左右。对于张夏御杏产业每年上亿元的产值来说,这只是一小部分。半山腰的“半日闲”在焦台村村北的半山腰,有一处“半日闲”山居小院,是王登虎新搞起来的。小院周围两三亩山地,遍布他家的杏树林。“这一大片有200多棵杏树。”王登虎指着面前的一张条桌说道,“最忙的那天,它一个中午接待了三拨游客。”“最忙的那天”是在今年3月份的赏花季。当天,“半日闲”接待了23桌客人,挣了4000多元。“游客就是等着不走,人家就愿意在山前花下吃上一顿庄户饭。”王登虎介绍,“赏花季在山上忙活半个多月,采摘季就得在山下忙活一个多月。”得益于“两条腿走路”,王登虎家每年能从御杏经济中获得七八万元的收入,比单纯卖杏果提升了一大截。目前,在上级政策扶持、张夏街道引导和庭院主理人的共同努力下,当地休闲庭院从1家发展到了12家,成为长清区休闲庭院经济首发起势地。这中间,不乏“如你所院”、“豆瓣小院”这样的网红打卡庭院。网红庭院配套生态杏园,二者相得益彰。先到杏园采摘,还是先到庭院就餐,完全看游客的时间安排。5月24日这天,豆瓣小院接待了60多位游客前来就餐采摘;而在如你所院,更有约百名游客登门赏光。庭院经济“链”上果园,农旅融合释放叠加效应。可以说,游客走进黄家峪,既可在采摘游中体验田园之美,也可在庭院游中尽享休闲生活。由此,御杏经济打开了又一方致富天地。“20度”的幸福甜蜜焦台村“第一书记”王祥虎表示,当地“御杏经济”的长足发展与张夏街道全方位的接续支持密不可分。他举例说,2025年,张夏街道在焦台、纸坊、岳庄等村观景沿线,相继打造10处御杏精品采摘园,让游客采摘御杏和休闲打卡杏园美景两不误。“我们积极促进顺丰快递和电商、种植销售大户的深度合作,在田间地头设立邮寄点,现场揽收、包装、运输。”张夏街道相关负责人进一步解释道,投资2000多万元,实施“三十里御杏康养谷”精品线路建设提升工程;投资1000万元完成相关道路提升工程,进一步便捷交通……“三月赏花,五月摘杏”。而围绕御杏深加工,当地还推出了御道御杏酒、御杏蛋糕、御杏果茶,并积极研制御杏果酱、御杏冰激凌等特色产品。多年来,张夏街道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将御杏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持续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张夏御杏产业正为一方百姓带来了年复一年的“杏福”。6月5日上午,王登华脖子上套着个白布兜子,正在道边采杏。年过七旬的他,儿子、儿媳都在外上班,孙女在北京上大学。靠家里七八棵成器的御杏树,每年也能有六七千元收入。“还有其他杏林杏树二三十棵,都还不到盛果期。”王登华说着抬头看了看天,“来收杏的客商,约好中午过来。”听人夸他家儿孙出息争气,王登华哈哈一笑。许是有些口渴了,他随手拿起只御杏,一口咬下去。橙中泛红的果肉爆出甜蜜的汁水,迅速充满了老人的口腔。张夏御杏的含糖量不低于20%,吃来是踏踏实实的幸福甜蜜。
专栏2025-06-13 -
因为“坚持30年诚信经营惠民”,这位邵阳“米粉奶奶”跨越1600多公里奔赴北京站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表彰台时,距离她心心念念的返程仅隔不到48小时——她还惦记着邵阳那些清晨要来吃粉面的“亲人”。守住初心:从红旗路看店到天安门看升国旗第一次去北京,除了领奖,林生丽还完成了她心中的愿望——去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5月24日4时51分,朝霞映天,冷风中,天安门前挤满了人,林生丽也在其中。林生丽攥着衣角的手沁出薄汗,远处军靴踏地的铿锵声由远及近,像无数面鼓点敲打在心上。当五星红旗划破云层的刹那,她忽然想起粉面店锅里腾起的热气,想起将粉面送往顾客手中的每一个清晨。晨光攀上鲜红的绸缎,她的视线与千万双注视的目光一起,融进了这片炽热的红。“五星红旗升到最高处飘扬时,我由衷地感到自豪,生长在红旗下,感恩党和祖国让我生活在幸福的时代,也想尽力去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情,为社会作贡献。”林生丽说,“荣誉是动力,但不是我炫耀的资本。当看到其他领奖人的事迹时,我忍不住几次落泪,跟他们比我做的事真的不算什么,我也从他们身上获得了坚持下去的力量,我的小店还有那么多顾客需要我。我还想继续坚持,想再干30年。”时间回溯到1973年,当时林生丽还在武冈市大圳磨石岭当“知青”,村民们住的是漏风的竹片房,一日三餐吃的是红薯、杂粮,还常常断粮断炊。看着那些被饥饿折磨得瘦骨嶙峋的村民,林生丽默默下定决心要为困难群众“吃得饱”做点实事好事。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林生丽从邵阳市煤机厂下岗后,在广西打工积累了2万元积蓄。1995年10月1日,在市区红旗路的一个巷子内,41岁的林生丽带着挚友对其创业“凯旋,阳光灿烂”的美好祝福,正式办起了平价餐馆——凯阳餐馆。餐馆开业后,林生丽不忘当“知青”时许下的心愿,把“让低收入者、困难群众到店里吃得起、吃得饱放心饭食”作为创办餐馆的最初愿望、经营宗旨和坚定承诺。并制定了当时市场上“最低”的价格——早餐最低1.5元一碗粉(面),中餐自助餐每位5元。这个“最低价”,持续到2007年底,2008年初受市场物价迅猛上涨的因素,林生丽被迫将粉(面)价格调至最低每碗2.5元,自助餐每位调至6元,就这样,她三十年如一日,坚守着经营初心。在邵阳市区,红旗路一直是繁华街道。“坚持了三十年,才上涨1块钱,这根本就不算涨价,整个红旗路都找不到第二家这么经济实惠又食材新鲜的粉面店。”老顾客李新华说,“她就像红旗路上的一面红旗,温暖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践行初心:30年“熬”浓诚信与真诚“大碗面照旧!”“中碗排骨面,加辣!”5月25日清晨6时40分,此起彼伏的乡音将林生丽从“知青”时代的回忆中拉回了现实,凯阳餐馆内早已围满了顾客,林生丽在灶台前忙活,手里托着一碗木耳豆腐粉。在餐饮业普遍追求“消费升级”的时代,林生丽却执着地做着“减法”:凌晨三点独自备料省下人工费,连餐巾纸都要货比三家。但她心中始终装着“加法”:当日挑选的新鲜排骨炖煮后必须过滤除渣,保证汤底的加倍醇香;学生顾客要多加点料,他们正在长身体;遇到生活困难的老人,她总会悄悄多舀一勺肉臊子。当预制菜和“科技与狠活”大行其道时,凯阳餐馆却始终坚持依然坚守着最朴素的经营之道:食品质量绝不“偷工减料”——豆腐木耳粉(面)大碗3.5元、中碗3元、小碗2.5元;中餐自助餐每位6元,有10个炒菜,比如:炒香干、炒白萝卜丝、豆豉辣椒、炒藕片、油焖茄子等家常菜,外加免费提供的豆腐乳和盐菜汤。林生丽不仅要求食材“质量最好”“最安全”“价格最低”,而且对店里的每一件用具、用品的卫生要求,也是坚持“最严”“最放心”标准。林生丽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辛苦的劳作、最精细的成本控制,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30年零投诉的记录,便是她对这份坚守最好的见证。“下,不欠员工工资;上,不少供货商一分钱。”这是林生丽给自己制定的一条经营“铁律”。30年来,不论餐馆的经营状况如何,林生丽从不少供货商的一分货款,更不拖欠餐馆员工的工资,哪怕就是借款或拿出自己的退休金,也要按时给员工们按照承诺的每人每月底薪3000元发工资。“做生意就像熬汤,火候不到,味道就不对。”如今,那口熬汤的老铁锅早已泛出岁月的黑亮,锅沿上有着深深浅浅的划痕。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这口老锅,仿佛记录着林生丽用三十年如一日只“熬”诚信与真诚的坚守,熬制出了一锅最醇厚的人生滋味。升华初心:一碗米粉传递文明薪火林生丽给消费者立下的“硬规矩”:第一是不得浪费食物;第二是不能浪费纸巾和一次性塑料杯;第三是不准在菜前说话;第四是点单打饭都要排队。但每个工作日的早晨,凯阳餐馆里总会响起“学生插队一个,小碗米粉,豆腐木耳”的招呼声。在凯阳餐馆每天早上为学生优先插个队的做法,早已成为这条老街心照不宣的温情法则。林生丽总会在蒸腾的雾气中探出头来,与大家打招呼:“读书伢子赶时间,大家多担待!”排队的大人们便默契地侧身,让少年们捧着热气腾腾的米粉奔向晨光中的校园。每天早晨7时30分许,到达吃早餐高峰期,总有几个端着碗站在凯阳餐馆外“嗦粉”的“怪人”,罗先生就是其中一个。问其为何有座位不坐要站着吃,他说:“不坐,不坐,让老人小孩先坐,我站着吃没关系的。”如今,除了忠实的老顾客,凯阳餐馆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新顾客前来打卡。10岁的林士博第一天跑了空,第二天特地让爸爸开车带他过来。他说:“我和爸爸在网上看到了林奶奶的故事很感动,也想来尝一尝这位爱心奶奶做的米粉,也跟同学约了下次带他们一起来。”“味道很不错,价格亲民,你们跑完步来这吃碗粉多好,定位我发给你们啦,一定要来哦。”刚晨跑完的秦福,是第一次来凯阳餐馆,他吃完粉正在户外跑步微信群里宣传凯阳餐馆,将店里的热火场景记录在镜头里分享给更多的人。在秦福的镜头下,四张斑驳的老餐桌格外有吸引力,它们静静诉说着三十年光阴故事。桌面上那些洗不掉的油渍,是岁月留下的印记;桌腿上的修补痕迹,记录着无数温暖的相遇。文明在这里不是口号,而是桌上碗里升腾的热气,是心照不宣的默契。四张餐桌见证了一代代食客的成长:十年前在这里吃粉的小学生,如今长成了帅小伙,每次来都会主动收拾碗筷;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每天都要踮着脚才能把钱放在收银台上,如今已经是落落大方的人民教师;忙碌的外卖小哥在此落脚休息,畅谈人生……“这张餐桌,还是我的嫁妆呢!‘老伙计’陪伴了很多人!”林生丽骄傲地指着其中一张黑色的餐桌介绍道。林生丽的故事恰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微观注脚。当她在灶台前弯着腰时,中国大地正有无数这样的平凡英雄在田间、在车间、在街巷书写中国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史诗。正如她说的那句:“我这面旗子很小,但千万面旗子飘起来,就是最美的中国红。”
专栏2025-06-10 -
在重庆市巴南区丰盛古镇十字街,有一家名为“称心如意”的手工秤铺子,店主王泽喜坚持手工制秤59年,以诚信为本,将公平刻进每杆秤的“花星”。王泽喜拒修作弊秤的硬气、抵制重金诱惑的傲骨、“斤斤计较”的执着,让“王杆秤”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公平代名词。也让他获评“重庆好人”称号。1966 年,王泽喜跟着姐夫学习制秤。在他看来,制秤虽无固定说明书,但每个细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从选秤杆、刨木杆,到下毫门、定叨口,再到安叨子、上骑马等十几道工序,每一步都需要精心把控。在王泽喜店里,有一个市质监局送来的量监督砝码,这是检验秤精准性的重要工具。以前,计量局在木洞镇设检测点,王泽喜每月都会背几十上百杆秤去检测,合格后获得的铝皮合格证,如秤上的红戳戳,让他倍感自豪,也因此常被计量局邀请参加会议。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王泽喜就已声名远扬。丰盛场几条街及周边十里八乡的农户都知晓他的“王杆秤”。那时,他一个月要做300多杆秤,各种型号应有尽有,经他手做出的秤就是“公平”的代名词,深受群众信赖。王泽喜也有自己的坚持。对于动过手脚的秤,如尾部敲动过或加了水银增重的,他一概不修。曾经,一个年轻人上门,开了大价钱找王泽喜制秤,一次就要十几杆。在店里人少僻静时,年轻人却私下要求王泽喜将一斤做成八两。原来,年轻人家中开了好几家店卖鸭肠、毛肚,想把八两当成一斤卖。王泽喜听后怒不可遏,盯着年轻人一字一顿地说道,“没得公平就做不成买卖”。年轻人看到王泽喜决绝的态度,不由内心一震,悻悻地离开了。近年来,电子秤的普及让王泽喜的手工秤销量大减,但79岁的他依然坚守门店,用心做好每一杆秤,让手工秤作为文创产品在市场上流通,延续着诚信文化。丰盛社区举办“诚信故事分享会”,王泽喜多次受邀分享自己的故事,他总是强调:“诚信不仅是对别人的承诺,更是对自己的要求。”
专栏2025-06-05 -
5月的济南,骄阳似火,气温直逼40摄氏度。然而,一踏入广友茶城,清幽的茶香氤氲,沁人心脾,仿佛瞬间隔开了外界的燥热。在这处江北最大的茶叶品牌集散中心,无论是西湖龙井的鲜爽、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还是普洱老茶的陈韵悠长,都能寻得最地道的滋味。茶器、茶道、茶艺、茶史……凡与茶相关的一切,皆可觅得踪迹。这里不仅是茶叶交易的繁华市集,更是一方让爱茶人沉浸其中的文化净土。以商户为本,营造安心经营发展环境今年43岁的茶商潘楚艺,端坐于茶桌之后,气定神闲。只见他指尖轻拈盖碗,手腕微倾,琥珀色的茶汤缓缓注入杯中,水汽袅袅升起,茶香随之弥漫开来。浅啜一口,眉目舒展,仿佛酷暑与之无关。紫砂壶温润如玉,钧窑杯釉色天成,青瓷盖碗素雅如雪……宽敞的店铺内,摆放着各式各样的茶杯、茶壶、茶碗等茶具,足有千种之多。16年前,潘楚艺与妻子怀揣梦想,将“世界瓷都”德化的茶具带到济南。如今,他们不仅在此安家置业,更养育了儿女。“济南的包容与厚道,让我们这些异乡人找到了归属感。”他的话语中满是对这座城市的深情。像潘楚艺一样的茶商,广友茶城汇聚了五湖四海的700余家,来自安徽芜湖的强昌余也是其中之一。不同的是,他的姐姐自1995年就来到济南卖茶,包括他在内的家中亲戚,已在茶城内开了四家店面。毫不夸张地说,整个家族都来到济南经营茶叶生意。“我是2002年来的广友茶城,对这里有着很深的感情。”他说道,茶城不仅硬件环境好,而且服务到位。广友茶城何以能吸引如此多的茶商安居乐业?答案是“管理+服务”的双轮驱动模式。强昌余至今仍记得,多年前一个雨天,店铺外墙出现渗漏,向茶城反映后问题迅速得到解决。据茶城负责人介绍,多年来通过持续优化硬件设施、24小时安保巡逻等举措,为商户营造了安心经营的发展环境。这种以商户为本的服务理念,正是广友茶城凝聚力的核心所在。茶城搭台,架设文化交流桥梁在茶商赵吉胜的店铺内,顾客孙先生坐在桌边,细细品味着杯中的日照绿茶。“10多年前,我就喝他们家的茶。”交谈中,可以看出他是这里的常客。2003年,赵吉胜在日照巨峰老乡的介绍下,来到茶城专卖日照绿茶。用他的话说,茶文化是中国流传的千百年的传统文化,品茶的同时,还能以茶会友,广交天下客。今年4月份,赵吉胜参加了在广友茶城举办的第七届中国·济南(槐荫)茶文化博览会。这场集茶产业展销、茶文化体验、国际交流于一体的行业盛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茶企、行业专家、茶友以及花卉爱好者齐聚泉城。“我从第一届茶博会就开始参加,每一届都没落下。”他说道,博览会为他们茶商提供了一个平台,不用东奔西跑,就可以和各省的茶商对接。每次参加茶博会,不仅会积累不少客户资源,而且能更好地宣传日照绿茶。茶城搭台,茶商唱戏。除了茶博会,广友茶城还依托700余家驻场商户资源,同时举办了第十一届广友品茶节,设置贵州省茶企、福建省茶企、云南勐海白茶等特色展区,并首创“展会采购合作团队展区”。在大明湖畔的分会场,“茶+文旅”沉浸式体验场景,让济南泉文化与茶产业深度交融,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驻足参与。活动现场,来自韩国、意大利、刚果和土库曼斯坦的5位留学生,还带着将本国饮食文化与中国茶相结合而制成的“茶饮品”进行推介。从古丝路上的茶马互市,到如今的国际茶事盛会,茶,早已超越饮品本身,成为文化交流的纽带。诚信筑基,成立江北首家“信用茶城”“大家现在更加注重茶叶的品质和口感。”说起饮茶,已在广友茶城经营了22年的赵吉胜感触颇深,2023年,他为自家茶叶申请了绿色食品,不打农药,没有污染,虽然产量有所降低,但品质却提高了,受到不少老客户的青睐。品质提升,老客户青睐,是不少茶商的经营之道。2024年8月13日,诚信筑基·茶香泉城信用茶城启动仪式的成功举行,让首批15家商户挂上了“星级诚信商户”的牌子,广友茶城也成了江北首家“信用茶城”,更多茶客喝上了“放心茶”。“随着‘信用茶城’活动的持续开展,守信用信的理念将会更加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优质茶商将会入驻市场,为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茶品种类和档次。”广友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胡巍说道。与时俱进,方能历久弥新。2024年11月15日,“广友选好茶”直播间正式开播。由10个年轻人组成的直播团队站在镜头前,介绍不同茶叶的种类和功效,分享正确的鉴茶、饮茶方法,有时则走出直播间来到商户店内,以沉浸式体验的直播互动方式,让消费者感受到足不出户逛茶城的新体验。从一杯茶开始的故事,正在这里不断续写。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广友茶城开启了茶文化新篇——这里既有商业的活力,又不失茶道的本真;既能拥抱数字化的浪潮,又坚守着品质的初心。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寻得那份恰到好处的平衡与和谐。
专栏2025-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