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城关区张掖路道升巷的一隅,藏着一家名为“天赐菜拌面馆”的小店。在这里,没有华丽的装修,没有炫目的招牌,却因一碗兰州特色手擀菜拌面,在21年间,温暖了无数食客的胃,也留住了老兰州人心中最本真的味道。兰州特色受欢迎清晨的阳光还未完全洒满街道,范先生和李女士这对70后夫妻就已在面馆里忙碌开来。范先生专注地清洗着当天新鲜配送的蔬菜,土豆、青椒、茄子、黄萝卜……每一个都要细细洗净,而后利落地切成粗细均匀的丝状。一旁的李女士则开始调配调料,她的秘制油泼辣椒是菜拌面的灵魂所在,精选辣椒面,浇上滚烫的热油,瞬间香气四溢,光是这独特的香气,就能勾起人们的食欲。5月7日上午10时30分,厨房飘出阵阵诱人的香味。李女士将炒好的土豆丝、青椒茄子、黄萝卜丝、素炒菜花等菜品,一一端到店门前的桌子上。这些色泽诱人的菜肴,都是用大火快炒而成,保留了蔬菜的鲜嫩口感和丰富营养。与此同时,店门口那口大锅里的水正欢快地翻滚着,范先生将手工擀制的面条抖散,轻轻放入锅中。他的动作娴熟流畅,手腕翻飞间,一把把面条便在沸水中舞动起来。待面条煮至恰到好处,迅速捞出,拌上熟油,防止粘连,等待与美味的配菜相遇。不一会儿,李女士将提前精心熬制的肉臊子、各色配菜依次拌入面条中,再熟练地淋上辣椒油、蒜泥、韭花酱等调料。瞬间,油亮的面条裹满了鲜香的配菜,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让人垂涎欲滴。“我们的面条全是手工擀制,肉臊子和调料也都是自己制作,不用便宜的边角料,蔬菜都是当天现买的新鲜货。”李女士自豪地介绍道。这份对食材的严格把控,对品质的执着追求,正是他们经营面馆21年的秘诀。从11时开始,小店渐渐热闹起来。写字楼的上班族、附近的老街坊、慕名而来的食客,纷纷走进这家充满烟火气的面馆。大部分都是回头客,他们轻车熟路地点上一碗面,与老板寒暄几句,便在桌前坐下,等待着美味的到来。让食客吃好、吃饱、吃舒服范先生和李女士深知,诚信经营是小店立足的根本。面大面小、菜多菜少,都由食客说了算,续面也无须加钱。“年轻人食量不一样,有人一碗就饱,有人得加两回面。下面的时候,我们都会提前问问,掌握好量。”李女士笑着说。他们做的是老百姓的家常饭,就是要让每一位食客都能吃好、吃饱、吃舒服。若是堂食的客人没吃完面,他们会关切地询问意见,认真倾听每一条反馈,用心改进,用真诚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说起为何选择开面馆,李女士眼中满是温情。她是奶奶带大的,儿时,奶奶做饭时,她总爱守在灶台边。奶奶最常做的菜拌面,成了她记忆中最温暖的味道。长大后,父母工作忙,小小的她踩着小板凳,就已能熟练地为家人烹饪饭菜。成家后,她又将这份美味做给女儿吃。渐渐地,开一家面馆,把老兰州的味道传递给更多人的念头在她心中生根发芽。创业路上有艰辛也有喜悦如今,女儿在厦门大学读大二,夫妻俩一边经营着面馆,一边供女儿读书,生活虽辛苦,却也充满了奔头和喜悦。在这家小小的面馆里,氤氲的面香中,藏着经年累月的默契。老顾客张阿姨进门后,会自然地提起面汤壶,倒上一碗面汤,边喝边与老板唠家常;当年跟着父母来吃面的小朋友,如今也带着自己的孩子前来品尝这份美味。这里早已不只是一家面馆,更是人们情感交流的温馨场所,承载着无数人的回忆与故事。21年的时光,足以让青丝染上白发,却未曾改变范先生和李女士对美食的热爱,对诚信经营的坚守。他们用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手擀菜拌面,书写着平凡生活中的不凡故事,让老兰州的味道在岁月的长河中,愈发醇香绵长。

    专栏
    2025-05-21
  • 当76岁的王月根老人用布满岁月褶皱的双手,缓缓展开那本被时光浸染得泛黄的账本时,江苏省如东县洋口镇周新庄村社区活动中心的空气仿佛瞬间凝固,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4月30日,这场以“诚信之光,照亮人生——王月根老人的诚信传奇”为主题的道德讲堂,宛如一把炽热的火炬,点燃了在场每个人心中那团关于诚信的火焰。活动以如东新闻专题片《十二年替子还债200多万 七旬夫妇直言“为诚信 更为孙女有家回”》拉开帷幕。银幕上,老人佝偻着瘦弱的身躯,在砖厂沉重劳作的画面,像一根尖锐的针,刺痛了在场所有人的心。老人缓缓走上讲台的那一刻,全场自发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是对一位诚信守护者最崇高的敬意。他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摩挲着话筒,沙哑的声音里承载着岁月的沧桑与厚重:“儿子走后,债主堵在门口说我们老两口想赖账……那时候我和老伴发誓,砸锅卖铁也要还上每一分钱。”大屏幕同步播放的老照片中,老人在零下十摄氏度的寒冬里,依然坚守在工地打工,皲裂的脚掌渗着血珠,与冰冷的地面形成鲜明对比。互动环节成为情感爆发的高潮,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不断涌现。返乡创业的青年康徐眼眶泛红,动情地说:“在创业的道路上,我历经无数艰难险阻,终于明白,比贷款更重要的是信用。王月根老人的故事就像一座灯塔,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我要把老人的故事做成企业文化墙,让每个员工都知道,诚信才是企业的根,是立足之本!”最震撼人心的当属诚信承诺时刻。退休职工翟修平颤抖着举起承诺书,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在供销社干了一辈子,今天要把老王的故事讲给孙子听,让诚信的火种代代相传,永不熄灭!”全场40多人同时起立,高举右拳,齐声宣读誓词,声音里饱含着对诚信的坚定信念。在王月根老人诚信精神的感召下,诚信的力量必将化作推动乡村振兴的磅礴动力,照亮每个普通人前行的道路,让乡村在诚信的滋养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书写出更加美好的未来篇章。

    专栏
    2025-05-09
  • 在郧西县城关镇惠民社区南门,一家蓝色招牌的“俊祥生活超市”格外亮眼。四十多岁的店主吴华梅扎根社区三年,把原本普通的烟酒副食小店,精心打造成街坊邻里心中的“暖心驿站”。每天清晨六点,卷帘门开启的“哗啦”声,如同社区清晨的第一支活力乐章,唤醒沉睡的街巷。诚信经营,口碑基石筑牢走进“俊祥生活超市”,货架下方的便民服务箱十分贴心,体温计、老花镜、针线包等日常用品一应俱全,侧面“免费寄存,安心无忧”的提示牌,传递着店主的善意。去年冬天的一个寒夜,隔壁小区的小刘抱着发烧的孩子心急如焚地进门求助。吴华梅毫不犹豫,迅速拿出服务包中的退烧贴,还拿出体温计帮忙测量。这一暖心举动,温暖了年轻母亲的心,也让小店在社区微信群收获真诚点赞。在商品管理上,吴华梅坚守“三不原则”:质量不达标不上架、不明码标价不销售、票据不清晰不进货。有一次,供货商送来包装破损的饮料,她坚决要求更换,哪怕耽搁两天销售也在所不惜。“做生意要对得起良心”,这句朴实话语,早已成为小店的金字招牌。周边居民办红白喜事,都愿意找她置办酒水,看中的就是这份实实在在的诚信。智慧管店,经营质效提升这家五十平方米的小店,改造后的U型动线设计,让顾客能快速、便捷地找到所需商品。烟酒专区靠墙陈列,副食货架居中,日用品区临近入口,布局合理。吴华梅每天通过“知音通”店铺管理系统查看销售数据,哪些商品周转快、哪些品类利润高,一目了然。她分享道:“前两周系统提示饮料库存偏高,我把矿泉水挪到显眼位置促销,一个星期就消化了积压库存。”这套智慧系统功能丰富,吴华梅分析发现社区居民偏爱便携装商品后,及时调整进货策略,将家庭装换成独立小规格包装,既方便顾客携带,又提升了满意度。如今,她已能熟练运用系统进行月度环比分析,“春节前烟酒类销售占比达60%,平时维持在40%左右,这些数据帮我科学备货,避免库存积压。”便民服务,责任担当彰显店铺西侧新增的电动车充电区,源于吴华梅日常的细心观察。她发现很多邻居充电不便,便安装了八组充电桩,店内还备有防水车罩,赢得周边居民一致好评。送孙子上学的刘奶奶,也爱把书包存在店中,轻装去菜场。收银台旁的记事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居民需求:张大爷寄存老家腊味、李阿姨代缴水电费、快递员标注的待取件编号……吴华梅专门开辟综合服务区,货架上码着待取包裹,墙上便民指南标注代收快递免保管费。暴雨天,她帮上班族代管二十多个快递,放在店铺深处的货架上,顾客说:“把快递交给吴姐,比放自家车库还放心!”用心经营,美好未来展望夕阳西下,充电区灯光亮起,照亮社区夜晚。吴华梅在记事本上添新内容——帮三楼孕妇代收母婴用品快递。这位扎根社区的便利店店主,用八年时光践行经营哲学:“小店虽小,用心则灵;生意要旺,良心先行。”在这方五十平方米的天地里,温暖故事不断上演。这份温暖如涓涓细流,滋润着社区邻里的心田。在这充满烟火气的社区里,“俊祥生活超市”像一颗闪耀星星,用诚信、智慧、担当和用心,照亮社区生活每个角落,成为社区和谐美好画卷中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像吴华梅这样的零售客户,用努力和爱心为社区带来温暖与便利,未来“俊祥生活超市”会继续书写温暖故事,成为社区永不褪色的风景线,而我们也将在服务客户的道路上,与他们携手共进,共创美好。

    专栏
    2025-04-25
  • 核心阅读广泛征集能体现诚信的藏品,通过照片、实物、多媒体等方式讲述有关诚信的故事……河南新乡的中原诚信博物馆,通过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让更多人深入理解诚信、践行诚信,发扬光大诚信文化。甲骨文里,“诚”“信”二字古朴典雅;同仁堂以诚信立世,门口悬挂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走进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的中原诚信博物馆,一件件实物讲述着一个个诚信故事。这座以诚信为主题的博物馆今年3月16日试运行,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展览面积1000平方米,馆藏、陈列展品300余件,涵盖石器、票据、钱币等九大类,集中展现了我国历代诚信史迹。照片、实物、多媒体,讲述诚信的故事在中原诚信博物馆,一如开启诚信的时光之隧。乔家商训、“戒欺室”匾、古代地契……每一幅照片、每一段文字、每一件实物、每一个复原场景,都有一段诚信的故事。“关于做人与诚信,大家可以跟孔子‘交流’。”工作人员微笑着介绍。站在“论道诚信”互动屏幕前,一名参观者手指轻点,开启了与孔子的“跨时空对话”。“和我拉钩吧”情景房间里,参观者与铜质“诚信宝宝”手指拉钩,一句句诚信名言便在大屏幕上“跳动”起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工作人员介绍,博物馆分为序厅、信御华夏厅、忠党为民厅、信仰坚定厅、思诚厅、诚信天下厅6个部分,讲述历代有关诚信的故事,展现党和国家推进诚信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和丰硕成果,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为了收集藏品,博物馆建设者们费了一番工夫。2019年3月开始,他们5次邀请专家论证,到全国各地专业博物馆咨询,广泛征集藏品,只要能体现诚信的照片、实物,征集小组都不放过。在河北邯郸,找到一个纸斗,由票号、地契、老商标、路条等糊制而成,体现了晚清时期诚信文化;在新乡市获嘉县,征集到一个雍正年间平阳府校正官斗;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复制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原稿……他们远赴河北、安徽、江西等地,遍访周边城市、农村,行程万余公里,历时半年多,收集到一批有价值的藏品。“诚信不是虚的,而是身边实实在在的事。希望通过博物馆把诚信思想体现出来,把诚信力量发扬光大。”全国劳动模范、诚信博物馆馆长邓志军说。三年三建博物馆,过程体现诚信精神三年三建,诚信博物馆的建设一波三折。2018年11月,建设诚信博物馆的提议、方案拟定。第一次建馆筹备小组会上,邓志军提出博物馆的建设资金,全部由他创立的诚城集团负责。可预算一出,反对声一片——仅设计建设、内部装修,就达上千万元。“有人说,博物馆不是正业,是赔本买卖。我反复解释,终于得到了大家认可。”没想到,博物馆的建设过程如此曲折。2019年12月,占地3000余平方米的博物馆装修完毕,准备布展。正在此时,接到通知:因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需要,博物馆和配套设施要限期拆除。国家重大工程面前,诚信博物馆建设者忍痛割爱。拆了还建吗?“说过的话要算数。”邓志军说。博物馆建设小组重新寻找馆址,设计装修。2021年7月,博物馆重建,开馆日期定在7月23日。不承想,7月20日,河南遭遇特大暴雨灾害,博物馆被黄泥水一连泡了12天。洪水退去,场馆内很多物品受损,建馆心血又一次付诸东流。“别建了!”朋友劝、家人说,但邓志军建博物馆的决心不变。今年3月16日,新的诚信博物馆试运行。为啥一定要建诚信博物馆?“说到就要做到。诚信是人心所向,值得为它努力一辈子。”建设者的话掷地有声。举办论坛、讲座,发扬光大诚信文化诚信二字的分量为何这么重?“小时候,听老人讲,有一个人天天说假话,结果一事无成。”邓志军说,1989年,他从老家到新乡市打拼,从创业时起,自己就分外看中诚信,也正是因为“靠谱”,打拼出一番事业。因诚信受益的他希望更多人认识到诚信的价值。中原诚信博物馆的建设过程,让人们看到“诚信”的魅力:新乡市收藏家协会全体动员,将一件件珍贵历史文物陆续捐来;80多岁的李秋泉老人骑着三轮车,穿过半个城,捐赠珍藏的老照片;剪纸艺人马利敏精心完成“诚”系列剪纸,无偿捐赠,并代孙子捐助,说“要把诚信传承给下一代”;河南省陨石收藏家协会捐赠了价值不菲的陨石,称“诚信重于千金”。开馆以来,多家单位将诚信博物馆作为教育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到此参观,在留言簿上写下诚信感悟。新乡市诚城卓人学校倡树诚信之风,考试时一名同学写错了题,老师忘记扣分,学生主动要求将100分改为99分;老师和学生把要做的“诚信事”写下来,当众大声朗读,然后放进“诚信瓶”接受监督。为了让更多人深入理解诚信、践行诚信,博物馆开辟了多个板块,如为政之法、立人之本、齐家之道、经商之魂、报国之志、交友之基等,小到个人修养、家庭美德,大到国家治理、国与国交往,展示诚信之风。邓志军说:“我们将在博物馆馆藏展品的基础上,开办论坛、讲座、诚信学院等,让诚信文化发扬光大。”

    专栏
    2025-04-22
  • 共:14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