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141条
-
王建亮,男,1968年5月生,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陈户镇西河西村村民,陈户烈士纪念塔第三代守塔人。王建亮的爷爷王侦祥是第一代守塔人,王建亮父亲王玉顺是第二代守塔人,王建亮儿子王宏成是第四代守塔人,一家四代守信重责,接续守护烈士纪念塔78年。肩负使命 坚持守塔护塔1945年5月,博兴县独立营第一连、第三连和民兵武装组织在陈户店与日伪军展开血战,毙伤日伪军200余人,我方伤亡较大。战后为纪念在战斗中牺牲的烈士,周边群众自发捐款捐物,拆了房屋,把砖瓦、木料捐出来建塔。1946年5月,在现陈户村南建立“陈户烈士纪念塔”。时任西河西村党支部书记的王侦祥,自告奋勇担起了守塔的任务,一间小土屋一守就是近20年。王建亮回忆,小时候总是听爷爷王侦祥给他讲述村里当初建塔和自发守塔的故事:“建塔和守塔不仅仅是为了纪念那次惨烈的战争和曾经的好友与亲人,更是要铭记历史,爱好和平。”1993年,王侦祥因病去世。一句承诺重千钧,王玉顺接过了守塔的任务成为第二代守塔人。除了日常维护,王玉顺还承担起了讲解员的角色,不厌其烦地拜访史志人员、文化站长,寻访当年战斗和建塔的亲历者,这一守又是近20年。心怀塔情 责任代代相传2010年,王玉顺去世后,守塔的任务交到了王建亮手中。2015年,王建亮和妻子尹佐兰搬进了纪念园。从此,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碑一塔成为了他们的生活核心。他们常说:“与其说我们守塔,不如说我们守的其实就是老百姓的一片心。”王建亮每天的工作细致而繁杂,天刚蒙蒙亮,他就准时打开纪念塔的大门,开启新一天的守护。他仔细清扫着纪念塔内外的每一寸土地,定期擦拭烈士墓碑,检查塔内设备是否完好,让烈士的栖息之地始终干净整洁。除此之外,他还热衷于搜集馆藏文物,陈户战役的照片、烈士名单、建塔时期的工具都在他的搜集范围内,只为让更多人透过这些物品,真切地感受到那段艰难的历史。在日复一日的守塔中,王建亮患上了腰肌劳损,但是依旧风雨无阻,在病痛中坚持清扫。妻子尹佐兰和孩子王宏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多次劝他休息,可是他总是笑着拒绝。他说:“既然答应了爷爷和父亲,接下了这份守塔的责任,我们一定要做到,将这份责任一代代传下去。”从1945年开始,家族一直坚持义务守塔。直到2005年,政府为王建亮争取到了每天10元的垃圾清理费。2023年8月,政府又为王建亮安排了守塔的乡村公益岗。“感谢政府对我们的帮助,这是爷爷的托付,也是父亲的托付,更是人民的托付,我们会一直守下去。”他的话语掷地有声,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诚实守信的内涵,让这一份优良家风在纪念塔的守护中赓续长存。传承责任 将烈士精神发扬光大在王建亮身体力行的熏陶下,诚实守信的美德像一盏明灯,照亮着家族前行的路。王宏成的童年时光是在纪念塔下度过的,王建亮常给他讲述陈户战役和老一辈捐瓦建塔的故事。而王建亮对烈士塔的讲述和守护,也在儿子的心里埋下了种子,他开始感知到这份工作背后的重要意义。现如今,王宏成也回乡投身到守塔工作中,王建亮又有了新帮手。在工作之余,王宏成会来到纪念塔帮助父母守塔。为了延续家族的坚守与期许,他自学电工知识,定期维修保养纪念塔的电路系统。“父母的坚持与信念深深地感染到了我,我也会承担这份责任,将先烈的精神传承下去。”烈士事迹通过这座纪念塔,通过王建亮一家四代人的坚守,得到广泛传播。守护革命文物、弘扬革命先烈的精神,也在王建亮一家四代一次又一次的传承中发扬光大。
专栏2025-02-06 -
在十堰市张湾区的繁华街角,张湾惠客来便利店如同一盏不灭的灯火,不仅照亮了社区的每个角落,更以它的诚信、热情、创新与爱心,温暖着每一位走进店门的顾客。这家便利店,不仅仅是商品交易的场所,更是社区文化的缩影,是邻里情感的纽带。诚信为本,赢得信赖。在惠客来便利店,诚信是经营的第一要义。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便利店始终坚持正规渠道进货,拒绝任何来源不明的低价商品,确保每一件商品的质量与安全。当顾客对商品有疑问时,店主王丹总是耐心解答,以真诚的态度和专业的知识赢得顾客的信任。这种对诚信的坚守,让惠客来便利店在社区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成为了居民心中值得信赖的购物首选。热情服务,温馨如家。走进惠客来便利店,迎接你的是王丹亲切的笑容和温暖的问候。她熟悉店内每一种商品的特点,能够根据顾客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推荐。对于常客,王丹更是能记住他们的偏好,为他们提供贴心的服务。在这里,每一位顾客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惠客来便利店也因此成为了社区居民心中的温馨港湾。创新进取,引领潮流。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惠客来便利店始终保持敏锐的洞察力,积极引入新品,优化商品结构,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便利店还利用智能科技提升购物体验,让惠客来便利店在社区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引领着零售行业的潮流。回馈社区,传递爱心。惠客来便利店不仅仅关注自身的经营,更将回馈社会、服务社区视为己任。王丹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捐赠物资、参与慈善义卖,用实际行动传递着爱与希望。小店成为了社区的“爱心小屋”,为清洁工、修路工等劳动者提供便利,这份大爱让小店在乡亲们心中占据了特殊的位置,也让他们成为了社区的楷模。悠悠岁月,见证了王丹小店的坚守与荣耀。这些故事不仅彰显了“勤勉耕耘、不忘初心”的精神风貌,也展现了“平凡之中见真章”的感人画面。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王丹小店如同一股清流,提醒我们: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坚持,用勤劳、诚信、热情和爱心去经营生活,终将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与成就。张湾惠客来便利店,不仅是社区的一抹亮色,更是居民心中的一道温暖光芒。它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便民、利民、惠民”的服务宗旨,成为了社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里,每一位顾客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每一份购物都能收获满满的幸福感。
专栏2025-01-24 -
李焕彩,男,1943年10月生,山东省临沂市国有孟良崮林场原护林员;李长果,男,1970年6月生,系李焕彩之子,国有孟良崮林场护林员;李楠,1992年11月生,系李长果之子、李焕彩之孙,国有孟良崮林场护林员。沂蒙山区深处的孟良崮国有林场,不仅是孟良崮战役的主战场,也是一片层峦叠翠、郁郁葱葱的林海。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李焕彩祖孙三代人因为一份承诺,60多年接力护林守绿,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践行在每一个脚步里。一份承诺 走了40多万公里李焕彩的家坐落在山东省沂南县依汶镇冯家村,开门即见五道梁(即后来的孟良崮国有林场黄石山林区)。19岁那年,村长找到他,希望他到五道梁做护林员,待遇是“只记工分,没有其他报酬”。他是村长找的第五个人,前面四个人全部拒绝了。但当村长来到李焕彩面前时,他却毫不犹豫地向村长承诺:“只要腿脚还行,我就去巡山,干一辈子我也愿意!”后来有人问李焕彩,这种出力不讨好还挣不着钱的活你怎么接下来的,李焕彩只是笑笑,被问得多了才说:“饥荒的时候我们从山里刨食吃,大山需要我了,我怎么能退缩,我是给村长承诺了要干好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承诺有声,践诺有行。每天李焕彩都要爬过五道山梁,步行25公里,一年光是走山路就9000多公里,走烂20多双鞋子,从1962年到2010年的48年里,累计走了40多万公里。五道梁本没有路,他硬生生走出了一条巡山路。再困难也要守好国家财产48年里,李焕彩遇到过种种困难:在护林防盗时,发现六个人正在挖树,他“以一敌六”,摆事实讲道理,凭着一股硬气赶走了盗伐者;在骆驼梁的密林中,一头狼在不远处对峙,他用铁锨敲击石头吓跑了它;58岁那年,他在巡山时不慎摔落石崖,小腿骨断裂,但他却坚持不让同伴告诉组织,康复后仍坚持护林。这些年里,他每天早出晚归,家里的自留地和5个孩子几乎全靠妻子,家里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边是自己需要照顾的亲人,一边是自己许下的承诺,这让李焕彩陷入了两难。“你去吧,一定要坚守承诺,我们支持你,这片山其他人来看我们不放心!”作为妻子的王成真毅然决然地担起了家庭的重担。有了妻子的支持,李焕彩既有欣喜也有愧疚,那时候的他已经义务劳动了9年,1971年后才获得了微薄的补贴。后来他回忆道:“干这个工作就不能讲钱,人这一辈子总得作出点贡献,守护好了国家的财产,我苦点累点也觉得值!”三代人把青春洒在大山里2010年,对于67岁的李焕彩而言,每天25公里的巡山路着实力不从心,可是护林员的工作辛苦不说,易得罪人,报酬还低,寻找合适的接班人成了他的心头事。百般思考、万般衡量后,他想到了自己的儿子李长果。尽管护林员每年仅有1500元的补助,但在父亲提出请求时,李长果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后来他回忆说:“从我记事起,父亲就常常对我说,这片山林是红色的山林,英雄的山林,既是我们的‘宝贝疙瘩’,也是我们的家,即使搭上性命也要保护好。”李长果跟父亲一样遇到了很多难题:因阻止砍树致自家大棚连续三年遭破坏,只能放弃种植。2020年5月,李长果检查输电线路时从6米高电线杆上跌落,头部和腰部严重受伤,术后在家休养了一个多月。艰难困苦,依然阻挡不了那道坚实走在巡山路上的身影。在爷爷与父亲的言传身教下,践诺守信,爱山护林,已经成为了这个家庭的精神传承。于是,长大后的李楠也将守林护绿当成了人生的“使命”。在孟良崮国有林场招收年轻护林员时,李楠和当初的爷爷和父亲一样,毫不犹豫地选择到林区工作,走上了那道早已熟悉的巡山路。在李焕彩祖孙三代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了护林的队伍,共同守护着“红色孟良崮”和“绿色休闲山”。那份对大山的承诺,在他们坚实的步伐中,变成了更加茂盛的树木,更加静谧的林海,更加优越的环境,一代一代接续坚守,绵延不绝。
专栏2025-01-22 -
大浪淘沙,只有踏实努力、久久为功,聚焦提升品质和服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门窗刷着豆绿色油漆,玻璃擦得透亮,货柜上方挂着“做好服务供应 欢度新春佳节”;柜台是一溜长条木桌,摆着黄豆、豌豆、酱料和刚轧出来的面条,后面柜子里放着油盐酱醋和几种挂面,地上码着一袋袋米面;时不时有顾客进来,员工面带微笑,有条不紊地取货、称重、结算……天津红桥区清源楼社区,一家开了40多年的老粮店令人眼前一亮。近年来,店铺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或是买东西,或是看看老装饰、老物件,不少顾客慕名前来打卡。虽是老粮店,生意挺红火。经营秘诀是什么?做足好服务。上世纪80年代初,这家粮店门可罗雀,赵春凤受命担任负责人,带着大伙儿一起努力,生意逐渐好起来。到了90年代,赵春凤把粮店承包下来,根据顾客需求,增加商品种类,保障商品质量,经常送货上门。无论是常来店里的老顾客,还是远道而来的新客人,她都会和店里的伙伴们一起,提供贴心服务,售卖精挑细选、质量过硬的商品,尽到一个老“粮油人”的职责。如此坚持下来,粮店赢得了周边居民的认可。顺应新潮流。老粮店要传承下去,就得注入新鲜血液。如今,赵春凤让年轻人挑大梁,支持他们提出新想法,想好了就大胆尝试。经营时间从半天延长到全天,添置新的送货汽车,扩展商品品类,新增平价超市,打算恢复曾经中断销售的烙饼、饺子皮等产品;建起多个顾客微信群,开通短视频平台账号……店里年轻人主动求变、群策群力,千方百计加强营销,正努力变“流量”为“留量”,让“网红”成“长红”。以小见大,老粮店的发展变迁,印证着守正创新的道理。走正道才能行稳致远。做买卖必须诚信经营、坚持顾客至上,用商品品质和细致服务吸引顾客、留住顾客。时代快速发展,诱惑接连不断,老粮店的员工们始终认准一个理儿:无论外界环境怎么变,服务不能变、信誉不能变、口碑不能变,该坚守的一定要坚守。同时他们也明白,善创新才能把握机遇。要想满足日益多样的需求、服务更大范围的群众,必须主动求变、积极创新,与时俱进提供更多便利手段,以人为本改进服务细节。我们的生活中,活跃着许许多多像老粮店这样的个体工商户。广大个体工商户为周边群众的衣食住行提供丰富且方便的商品和服务,在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大浪淘沙,只有踏实努力、久久为功,聚焦提升品质和服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既需要政策支持、依法监管、社会监督合力推动,也呼唤个体工商户自立自强、守正创新。全社会形成促进个体工商户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着力培育更多小而美的各类店铺、专而精的特色品牌,就能为大力提振消费、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更有力支撑。(作者为本报天津分社记者)《人民日报》(2025年01月13日05版)
专栏2025-01-16